我們吃什么食物,如何烹飪這些食物,很大程度上塑造了飲食文化,也定義了我們作為中國人的特性。但是,如何種植食物,竟然也塑造了我們的心理特征。甚至這種心理特征,在大多數人口都已經不再從事農業,進入城鎮之后,還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言行。這聽上去似乎很玄妙,但是幾位中外學者正試圖從這個角度解釋東西方的文化心理差異。在2014年的一篇《科學》雜志論文上,研究者們認為:需要精耕細作的稻田對灌溉系統的要求很高,人們往往需要合作來疏浚河道,設計和修建灌溉網絡;從勞動力投入角度來看,水稻比小麥要求高得多,農民們需要在農忙期間互相幫助:協調好播種和收獲的日子,以互助的方式共享勞動力。正因為這樣的原因,稻農傾向于建立基于互惠關系并避免沖突,而麥農就比較隨意一些了。這樣的社交和思維方式一代代傳承,以至于形成了兩種文化。直到今天,盡管很多人不再種植莊稼,這樣的區別還存在著。研究者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,這個水稻理論可以有效地解釋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...
[詳細]